近日,中国与埃及两国空军在红海沿岸展开代号“文明之鹰-2025”的联合演习,这场跨越洲际的军事合作不仅规模罕见,更因装备搭配和战略背景引发多方关注。从运油-20、歼-10C到空警-500,中国空军的“铁三角”阵容首次远赴非洲,而埃及方面则派出俄制米格-29M这一“王牌战机”,共同上演了一场“全要素协同演练”。
### **“大阵仗”背后:空天一体的实战化联演**
此次演习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空军的“硬核装备”组合。多架运-20战略运输机“开路”,将歼-10C战斗机、空警-500预警机及运油-20空中加油机等核心装备运送至埃及。不同于以往的“单兵种”演练,此次行动首次实现预警指挥、远程打击、空中加油的“全链条联动”,展现出中国空军跨洲际作战的体系化能力。
埃及方面同样“下血本”投入——派出俄制米格-29M战斗机参与联演。这支来自第104战斗机联队的“铁血之师”,曾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立下战功。值得关注的是,埃及未选择法国“阵风”或美制F-16战机,而是将俄制装备推向前台。军事观察家指出,这或许与西方对埃及战机的“技术封锁”有关:埃及的F-16无法使用美制远程空空导弹,阵风战机也只能依赖射程较近的“米卡”导弹,而米格-29M则是少数能实现超视距空战的机型。
### **红海上空的“无声过境”:中美博弈下的微妙平衡**
更耐人寻味的是,中国机队飞越红海时的“低调”行径。当前,美军双航母战斗群正在红海与胡塞武装对峙,但美军却未对中方机队的航线发布任何警告或声明。有分析称,这或许暗示美军对中方此次行动的“默契放行”,或是其情报系统未能及时捕捉到中方编队动态。
埃及媒体评论称,此次联演不仅是两国军事互信的“试金石”,更折射出中东地区力量格局的悄然变化。中国空军的“体系化输出”与埃及对俄制装备的倚重,共同构成了对西方军事同盟的“另类回应”。
### **从“演习场”到“合作场”:中埃关系的空中新篇章**
“文明之鹰”联演的终极目标远不止于战术演练。埃及空军司令部官员透露,此次演习特别设置了联合指挥、电子对抗及联合防空等高难度科目,旨在为未来协同行动积累经验。而对中国而言,与埃及的深度合作不仅巩固了两国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带的务实合作,更在红海-地中海战略走廊中增添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军事专家指出,若此次联演效果显著,中埃或在无人机合作、防空系统升级等领域展开更紧密的协作。红海上空的轰鸣声,或许正预示着一场“非传统安全合作”的新风潮。
(完)
Powered by 亚博全站行业标杆11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